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奋发有为早日实现“双打造一培育”目标
2019-12-06
381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是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由原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南车集团公司重组合并而成的国有独资公司,成立于2015年9月,注册资本230亿元。中国中车是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先进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拥有铁路装备、城轨及城市基础设施、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四大业务板块。截至2019年6月底,资产总额4483亿元,员工总数17.8万人,全级次企业378户,所属企业遍布国内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全球六大洲29个国家和地区。
自成立以来,中国中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车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国资委各项决策部署,以“连接世界,造福人类”为使命,坚持创新驱动、品质一流、结构优化、绿色智能、开放共赢、协调共享的经营方针,统筹推进提品质、优创新、深改革、调结构、防风险、强党建各项工作,致力为全球客户提供高端装备和系统解决方案,不断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全面开启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打造中车党建“金名片”、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新征程。
“十三五”以来,在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年度考核结果连续四年均为A级(加上原南北车时期,连续8年获评A级),2016-2018年任期考核结果为A级(加上原南北车时期,连续三个任期获得A级),并获评为2016-2018年任期“业绩优秀企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节能减排突出贡献企业”(具体指标见表1)。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位列第359位。
表1 2016-2018年中国中车主要经营指标情况表
指标名称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营业收入总计(亿元) |
2331 |
2169 |
2294 |
其中:国际市场营业收入(亿元人民币) |
194 |
194 |
195 |
利润总额(亿元人民币) |
164 |
130 |
120 |
一、统一思想行动,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引领中车高质量发展
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年三次视察中国中车所属企业并作出重要指示,不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以高铁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心和重视,也为中国中车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第一次是视察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股份)。2015年7月17日,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来到中车长客股份视察。中车长客股份是中国中车的核心子公司,也是我国高速动车组、铁路客车和城轨地铁的重要研发制造基地。总书记指出,高铁、动车,是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体现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也是“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的“抢手货”。希望持续领先领跑,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局面。
第二次是视察南宁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南宁基地)。2017年4月20日,总书记到广西调研基层干部群众对党的十九大的建议和期待时,来到中车南宁基地考察。中车南宁基地主要从事城轨车辆新造维保、铝材深加工及关键零部件配套,辐射东盟市场。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个大国,必须做强实体经济,不能“脱实向虚”。要虚实结合,以实为基础。要以创新驱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同时,要做好知识和人才的积累。
第三次是视察中车齐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齐车集团)。2018年9月26日,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东北振兴情况时,专程来到中车齐车集团。中车齐车集团是中国中车的核心子公司,也是我国铁路货车的重要研制基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铁路货车核心技术。总书记强调,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齐车要乘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强自主创新,练好内功,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永远掌握主动权,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总书记视察以来,中国中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引领中车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一是研究制定下发《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中国中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从八个方面明确了32条具体措施,并印发各企业贯彻执行,全力把总书记视察中车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到企业改革发展党建各项工作中;二是按照“两高两结合”原则(即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高目标引领,与外部形势变化相结合、与政治巡视整改相结合),组织修订“十三五”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双打造一培育”战略目标,即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打造中车党建金名片,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三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把“创新驱动、品质一流、结构优化、绿色智能、开放共赢、协调共享”作为经营方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二、坚持自主创新,着力增强中车高质量发展的后劲动力
中国中车聚焦“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装备支撑”的总体目标,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相结合,统筹实施体系创新、能力创新、研发创新三大工程,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重大跨越,中国高铁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一是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完善。作为“十三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致力建设“开放、协同、一体化、国际布局”的科技创新体系,致力构建“整机、系统、部件”三级产品技术平台。在科技部、国资委的共同推动下,牵头组建了“十三五”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建成13个国家级研发机构、2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7个省部级研发机构和17个海外研发中心,具备了面向全技术链的技术开发能力、面向全产品链的产品开发能力和面向全生命周期创新保障的科技支撑能力。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荣登国内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榜首。工业化平台动车组荣获中国优秀工业设计金奖。2016年以来,累计获得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专利申请量均保持在4000件以上,目前累计拥有有效专利21235件,其中发明专利7138件、国际授权专利277件,有效专利总量位列中央企业前列;累计获得56件中国专利奖,其中7件金奖,获奖总数排名全国第二;主持和参与起草并发布现行有效国际标准89项、国家标准239 项、行业标准703项,技术标准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三是重大产品研发持续发力。以“复兴号”标准动车组批量运营为标志,动车组研制达到了全面自主化、标准化的新高度。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点赞“复兴号”,“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稳步推进时速400公里及以上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时速600公里以上高速磁浮列车等11项国家重点专项实施,实现在高速动车组、高速磁浮列车等领域“领先领跑”。今年5月23日,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标志着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全球首辆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地铁车体研制成功,引领未来地铁发展潮流。成功搭建25吨、27吨、30吨轴重大功率内燃和电力机车平台、通用和专用货车平台,铁路重载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十三五”以来,中国中车科研投入累计达到558.4亿元,科技投入比例超过5%,建设起一支30800多人的科技人才队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和万人计划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已经成为国家行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和依靠力量。
三、坚持深化改革,着力激发中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活力
中国中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国资委关于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破解发展难题,着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释放活力。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以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为指引,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了中车深化改革“1+19”纲领性文件体系,明确了“一调整、三优化、一加强”(即调整业务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管控模式、优化经营机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五大改革任务,各项改革措施陆续落地。入选国资委首批确立的10家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后,对照“三个领军”“三个领先”“三个典范”的标准,研究制定了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实施方案。
二是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形成。按照“分类考核、差异管理”原则,对集团所属全级次企业进行功能界定与分类,实施更加清晰的差异化管控与考核。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两制一契”(任期制、聘任制、契约化)管理模式试点推广,薪酬激励与考评约束机制逐步完善,市场化用工制度初步形成。坚持“小总部、大业务”原则,调整优化总部组织机构,由40个整合调整为27个,减少32.5%。
三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稳步实施。按照“三因三宜三不”原则,以资产证券化、股权多元化、员工持股试点等方式,积极稳妥、分类分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集团现有4家主板上市公司,资产证券化率超过94%。中车产投、四方所、戚墅堰所等3家子企业,先后入选混改试点企业名单。
四是“双百行动”综合性改革扎实推进。按照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工作部署,积极推选彰显中车特色、具备较好改革基础、较强改革动力和意愿的企业进入“双百”试点范围,加快锻造“双百行动”改革尖兵,近两年有7家子企业入选“双百企业”,入选企业数量位居央企第一位。“双百企业”立足“五突破、一加强”,正在推进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落地实施。
五是内部业务重组迎难而进。坚持“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坚定不移推进集团内部同质化业务板块的重组整合。实施货车业务重组整合,将10家货车企业整合成齐车、长江两个子集团,实现了资源上的优势叠加和运作上的战略协同,为后续业务重组提供了参考样板。落实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要求,北京二七机车、二七车辆公司有序退出一般制造业。南口公司与福伊特两个合资公司注册运营,为特困企业治理探索出了新模式。牵引系统、新材料业务整合工作启动实施,金融、类金融企业重组有序推进。
六是“瘦身健体”成效显著。积极推进“处僵治困”,截至2018年底,国资委挂牌督导的2户僵尸和24户特困企业,有23户达到了基本完成标准,1户达到主体完成标准,2户达到认定完成标准。通过合并一批、转换一批、退出一批、关闭一批,扎实推进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管理层级由5级降至4级,法人层级由9级降至7级,累计减少法人户数107户,减少比例达到24%,提前一年完成国资委下达“压减”指标。厂办大集体改革、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等工作稳妥有效推进,实现了三个“100%”:“三供一业”正式协议签订率100%,管理职能移交率100%,社区管理分离移交、市政设施分离移交、消防机构改革、医疗机构改革等4项任务完成率100%。
四、坚持开放合作,着力实现中车高质量发展的内外联动
中国中车凭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谋划全球市场布局,实现了出口产品从中低端到中高端,出口市场从亚非拉市场到欧美澳市场,出口形式从产品出口到产品、资本、技术、服务、管理等多种形式组合出口,出口理念从产品“走出去”到产能“走进去”、品牌“走上去”的“四大转变”,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国家名片”。
一是海外市场开发取得突破。签订印尼雅万高铁车辆项目,赢得中国高铁“走出去”第一单。先后获得美国波士顿、芝加哥、洛杉矶、费城等地铁项目,美国市场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成功签订南非整机出口和维保项目大单(累计达50多亿美元),创造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史上最大单笔出口订单记录。欧盟市场开发取得积极进展。在要求最为严苛的香港市场,不断获得地铁订单。2016年以来累计实现海外新签订单总额超过220亿美元,其中产品出口至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土耳其、印度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国中车产品已遍及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
二是“一带一路”建设富有成效。以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为重点,积极响应并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拓展沿线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2016年以来,累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出口签约额85亿美元,涉及沿线国家数量达52个,沿线国家覆盖率超过80%;“一带一路”沿线境外营销机构增长到18个,新设立5家境外联合研发中心,沿线境外企业达到24家,市场布局由零散布点走向整体谋篇。
三是海外合作模式不断创新。积极推行“产品+技术+服务+资本+管理”五位一体的合作方案,持续推进以“本土化制造、本土化采购、本土化用工、本土化维保、本土化管理”为特色的“五本”模式,为世界各国提供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16年以来,在全球设立了21家境外子公司、25个海外办事处、10家海外联合研发中心和数十个售后维保中心,在南非、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5个先进的本土化制造基地,不仅实现了全球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建立起良好的国际产能合作基础。
五、坚持优化结构,着力为中车高质量发展提供业务支撑
中国中车在做强做优轨道交通装备核心主业的同时,依托核心技术与装备优势,延伸拓展进入高分子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环保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培育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业态,增强抵御市场波动能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2016年以来,主业实业营业收入持续增加,分别为1936亿元、1991亿元和2122亿元;占集团营业收入的比重不断提升,分别为83.05%、91.79%和92.50%(具体见表2)。
表2 主业实业收入比重情况统计表
指标名称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
主业实业收入总计(亿元) |
1936 |
1991 |
2122 |
|
其中 |
轨道交通装备(含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 |
1609 |
1649 |
1761 |
新产业板块(高分子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环保装备等) |
327 |
342 |
361 |
|
主业实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 |
83.05% |
91.79% |
92.50% |
|
轨道交通装备占营业收入比重 |
69.03% |
76.03% |
76.77% |
一是核心主业持续巩固。与国家铁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战略采购、高级修合作、配件中心等项目深入推进。积极与地方政府开展战略合作,磁浮列车、跨座单轨、悬挂单轨、无人驾驶地铁、各种制式现代有轨电车等新型轨道交通装备市场相继打开。在两年公布一次的世界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排行榜上,中国中车轨道交通装备业务销售收入在2016年、2018年连续两次位居全球第一。
二是新兴产业稳步壮大。以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工程化推广应用为核心,中车有关子企业已经成为全球减振降噪领域的领先供应商,在国内外市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新能源客车在行业排名全国第五,新能源商用车系统在无轨电车市场的占有率大于80%,智能无轨电车(ART)全球首发,已形成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风电装备业务形成较为完整成熟的产业链,风电整机新增装机容量国内排名第十一,风电电机国内排名第一,风电叶片国内排名第二,风电塔筒国内排名第三,风电减振国内市场占比达80%以上,超过60%的国产新造风机装有中车风电的产品。环境治理业务已初步形成涵盖膜产品与活性炭等环保材料、污水处理设备与真空集便器等环保设备、城乡污水治理项目设计施工与运维服务的水务板块全产业链布局,累计中标环保类PPP项目总投资近百亿。2018年,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61亿元,在集团总收入中占比达到13.42%。
三是主业投资持续增加。以企业发展规划为引领,坚持聚焦主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业实业投资占集团总投资比重持续增加。2016年以来,中车投资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试验验证能力、增强两化融合能力、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等领域,主要向前瞻性、行业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专项研究和重点项目集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高端集中。2016年至2018年,主业实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分别为81.49%、97.78%和99.18%(具体见表3)。
表3 主业实业投资比重情况统计表
指标名称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
投资总额(亿元) |
353.38 |
237.84 |
208.76 |
|
其中 |
轨道交通装备 |
211.95 |
201.88 |
177.24 |
新产业板块(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等) |
76.02 |
30.67 |
29.80 |
|
其他 |
65.41 |
5.29 |
1.72 |
|
主业实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 |
81.49% |
97.78% |
99.18% |
六、坚持练好内功,着力筑牢中车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固本强基、苦练内功、提质增效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中车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眼睛向内、苦练内功,向管理提升要效率、要效益、要效能,努力打牢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
一是人才强企战略深入实施。以全球一体化战略人才管理体系建设为主线,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大力培养世界级的科技领军人才、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院士后备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化规则的国际化人才,具有全球眼光、市场开发意识、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职业经理人,技艺精湛、掌握绝技绝活的“大国工匠”,为实现“双打造一培育”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目前,全集团已形成由14名中车科学家和130余名集团级首席专家担纲、12000余名各类专家协力奋斗的核心人才队伍(中车核心人才荣誉等级体系见图1),培养造就了500人的中车企业家队伍和近9000人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有8人成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21人成为“全国技术能手”、19名技能人才成为近两届全国劳模、7名技能人才当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图1 中国中车核心人才荣誉等级体系
二是重大风险防控不断强化。高度重视投资经营决策、负债高企、国际化经营、新产业拓展、安全环保工作等派生的各类风险,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风控体系,企业风险总体可控。特别是按照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有关要求,加强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全力遏制应收账款、存货增长势头,确保资产负债率稳步下降,近三年资产负债率均在警戒线(65%)之下;优化整合金融及类金融业务存量,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规范有序推进产融结合,严禁融资性贸易和空转走单贸易业务;强化PPP项目管理,妥善化解存量项目风险。按照国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部署,组织制定下发并实施中车生态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着力推动中车实现绿色发展。根据中央环保督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保新形势,组织对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相关子企业开展专项督查,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杜绝环保事故发生。近三年没有发生较大(Ⅲ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完成了国资委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三是法治中车建设持续推进。组织研究制定印发《法治中车建设指导意见》和《中国中车法治工作五年规划》,并将其纳入“十三五”发展战略。以开展子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检查为抓手,促进法治建设不断深入。严格集团及所属子企业各项改革发展事项法律把关,规章制度、经济合同、重要决策法律审核率持续保持100%。加强海外法律风险识别,建立境外重大项目法律顾问提前介入的工作机制,完善境外法律风险防范链条,为国际化经营保驾护航。落实国资委党委政治巡视整改要求,结合合规管理现实需要,制定实施全级次企业6000多项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推进计划,分两年分类分步实施。切实规范境外项目投标行为,健全完善境外项目合规管理机制。持续推进法律顾问制度建设,配强选齐法律顾问队伍。
四是高端品牌形象全面加强。以塑造企良好业企业形象为目标,以品牌建设为统领,以“一战略四体系”(即品牌战略和价值体系、形象体系、传播体系、管理体系,具体见图2)为路径,打造创新引领者的形象,擦亮中国制造国家名片。在《财富》(中文版)发布的“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榜单中连续位列前茅。目前,“中国中车CRRC”已经成长为国际同行业知名品牌。2015年以来连续成功入选由英国品牌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发布的“全球最有价值500品牌”排行榜,其中2018年位列第254位。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指导发布的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显示,2016年至2018年中国中车品牌价值持续增长,由1078.25亿元提升到1125.83亿元,位列国内机械类企业第一名。
图2 中国中车品牌战略体系
五是两化深度融合扎实推进。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为抓手,培育打造信息时代企业必备的协同研发、精益管理、准时柔性生产、敏捷供应链、科学决策等新型发展能力,推进企业组织变革、流程优化、数据贯通、业务集成,提升企业整体效益和效率。截至2018年底,中车所属31家制造类一级子企业80%通过贯标评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9.5,领先全国制造业平均发展水平约28%。核心企业普遍建立了以数字化为支撑的研发设计、运营管理、生产制造、售后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新产品研发周期普遍缩短30%以上,研发成本降低10%,存货周转率提升20%,准时交货率提升20%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30%,运营综合成本降低10%。
七、坚持党的领导,着力为中车高质量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中国中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作用,持续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促进和保障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把党的建设纳入“十三五”发展战略,将打造党建“金名片”确立为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明确党组织法定地位,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集团境内全级次企业全部完成党建进章程工作。三是大力推行“一肩挑”,设立董事会的一级子企业全面实现党委书记和董事长由一人担任,党员总经理全部兼任党委副书记。规模以上子企业均配备了专职副书记和纪委书记。四是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制定印发了中国中车《“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党委常委会会议制度》等,研究细化了党委常委会议事范围清单,明确了党委直接决策和参与决策的7个方面35项议事内容。五是压茬推进党建工作建强提升年、提质换挡年、成效跃升年专项行动,着力打造党建金名片,全面启动新时代高铁先锋工程,金名片建设“九个一”工程有序推进。六是针对审计署、监事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资委纪检监察组反馈的意见和问题,不折不扣抓好整改落实,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特别是针对国资委党委政治巡视反馈问题,盯住问题狠抓整改,着力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目前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7%以上。七是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夯实“三基建设”,深入落实“四同步、四对接”要求,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加强。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中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动力,以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为主线,牢记使命、开拓进取、埋头苦干,积极融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坚决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奋发有为向“双打造一培育”目标砥砺前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早日,企业,装备,国中,发展,推进,实现,国家,创新,坚持
相关下载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