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世界因建设更美好,建设因我们而自豪!
兵器装备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求,加速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技企业集团,不断用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勇担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重任,致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抓好顶层设计
重塑创新体系
“1”重塑“1”个链条完整、架构清晰、机制健全、能力突出、数字支撑、具有兵器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3”构建集团公司、产业领域和成员单位“3”层科技创新组织架构,引领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实施多维度创新,掌握稀缺性技术和高附加值新产品,持续培育竞争优势。
“4”完善创新激励、投入保障、效能评价、咨询把关“4”项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活力潜力,大力营造激励导向更加鲜明、投入成效更加突出、科技评价更加精准、智力支撑更加有力的科技创新环境。
“8”实施国家重大项目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新产品研发、产业技术基础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培育、科技创新生态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等“8”大科技创新专项行动。
“1”夯实“1”个技术先进、要素齐全、协同共享的科技创新数字化底座,为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体系高效运转提供支撑。
企事业单位按照集团公司部署,认真编制《科技创新专项工作方案》,形成上下贯通、推进有力的战略执行机制,引领企业掌握更多“撒手锏”技术,研发更多“国之重器”,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兵器力量。
完善配套政策
优化创新生态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国资委《关于系统推进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建设的意见》为指导,修订出台《加快建设科技企业集团的实施意见》等激励制度,全面推进“五加两减”(考核加分、利润加回、投入加大、激励加码、改革加力和两金减出、容错减压)的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形成以制度引领创新、激发活力动力的良好生态。
规范创新成果激励
完善《科技创新成果激励管理办法》,对国家级科技成果、高质量专利和高水平标准的成员单位实行考核加分和奖金奖励。
激励各成员单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集团产业转型升级难题,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高价值科技成果。
优化协同开放创新机制
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巩固深化拓展与中科院、国防科大、北航等知名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
通过与一汽、东风联合成立T3科技公司,打造央企协同创新的新典范。
通过与华为、宁德时代携手,共同打造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
通过与相关集团打造集团级创新联合体,成为国家级核心电子元器件创新联合体成员。
打造创新中长期激励引擎
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中长期激励的指导意见》《科技型企业分红激励操作指引》《超额利润分享操作指引》等制度,构建起“1+N”政策体系。
制订中长期激励的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年度报告机制,借助案例分享沙龙、方案研讨会,提供专家咨询和政策辅导,指导企业丰富激励政策,引导研发人员潜心科研攻关、加速成果转化,激励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强化人才支撑
壮大第一资源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的重要论述,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深厚氛围与良好环境,有效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强化规划先行
制定《“十四五”人力资源规划》,召开集团人才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意见》,制定28项战略举措。
形成“聚焦1个目标、实施4大变革、达成6项指标、实现3个提升”的“1463”人力资源规划体系,明确人才强企战略的规划图、任务书、施工图。
强化紧缺人才引进
聚焦“卡脖子”难题,通过与高校联合引才等方式,引进智能化等高层次人才13人,开创高端领域引才新局面。
加大对关键核心紧缺人才引进支持力度,已引进107人。
深化“兵器人校园行”活动,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投身军工报国,2021年“双一流”高校、博士生、新兴专业人才同比分别增长26%、54%和58%。
强化自主培养
壮大国防军工人才队伍,实施院士后备等专项培养计划,发挥国防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自主培养平台作用,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高层次人才梯队,至2022年底,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团队累计达107个。
开展青年科技拔尖人才评聘,举办科技人才论坛等活动,增进人才交流,促进人才成长。
强化创新文化培育
传承“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打造“敢为人先、创新求变、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创新文化体系。
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汇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技企业集团的磅礴力量。
注重创新成效
促进成果迸发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重要论述,以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抓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发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成果竞相迸发。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
坚持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相结合,系统梳理关键核心技术卡点并纳入年度考核,设立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专项资金,以奖代投、奖投并举,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投入和创新奖励,配置优势资源、集中精兵强将攻难点、疏堵点、抢占竞争制高点。
全面落实《重点攻关任务管理办法》,实施挂图作战,聚焦技术、进度、自主可控、安全保密,形成重大科研项目日常管理、考核激励、监督检查的全过程管理机制,高质量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喜人成果争相涌现。
其中,超低膨胀微晶玻璃研制取得阶段性进展,海上大兆瓦风电齿轮箱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混动专用变速器实现进口替代,长安汽车联合主导制定首个中国汽车多媒体国际标准《汽车多媒体网络使用场景与需求》在全球发布。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开创新局面
积极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全新布局,智能创新研究院成功获批,成为国家首批科研重点实验室,有力提升集团军品在国家的战略地位。
积极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联合中国汽研院,统筹内外部资源,发挥行业优势,全力推动智能汽车安全控制技术、自然环境试验等全国重点实验室论证工作。
组建首批12家集团级专业研究院,加强集团级平台培育,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
长安汽车持续完善全球协同研发布局,整车产品开发周期从29.5个月缩短至24个月,研发成本降低25%。
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实现新布局
充分发挥“叶企孙”科学基金带动作用,积极策划论证基础研究课题,并发布首批“叶企孙”科学基金指南。
引导企业注重基础研究、加强原理探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为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冲锋在前,为增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勇挑重担,为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再立新功。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友情链接: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或搜索“建设汽车系统”
更多精彩等着你!
公司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花溪工业园建设大道1号
咨询电话:023-66295700
售后服务电话:023-68627355
重庆建设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2021000868号-2